我们内心的冲突
前言:我现在最喜欢的图形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圆,人在生活中总是出现似曾相识的背景,不一样的故事内核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导致了怎样的结果。这本书我在20年暑假看完并做了笔记,当时的很多想法虽然意图良善,但是仍有些幼稚和过于情感化,不过笔记中的内容仍然留有很大的思考和行动空间。一个人要么沉浸在失败里,要么从失败中走出来。希望我采取的行动能够让我走出现在的谜团。
我选取了相关度较高的章节阅读,包括对神经症冲突和处理的尝试的了解以及未解决冲突后果中的恐惧,人格萎缩和绝望部分。
这无疑是近年我所读到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我不能断言自己是否是神经症的一员,但作者对内心冲突的细致分析(虽然她说只作为分析角度出发不一定能解决实际问题,但她明显为解决内心冲突提供了可能)让我明白对待内心冲突所应采取的态度和行动。
而我的观点是,一个人愿意并且也有能力去发展他的潜能,努力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但是,如果他与别人、与自己的关系不断受到干扰,他的这种潜能可能就会丧失殆尽。我相信人是会改变的,人只要活着,就会不断地改变。而且,随着理解的不断深入,我对这一信念越发坚定。
神经症冲突和处理的尝试¶
神经症冲突的痛苦和基本冲突¶
人人都有矛盾。根据矛盾做出决策的前提是对自己观念的清楚认知和意识到冲突时做出选择和为选择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
神经症患者:指达到病态程度的人,对自己情感和愿望的意识非常弱,唯一能清晰体验到的情感就是恐惧和愤怒。在强迫性倾向的控制下,患者失去了决定方向,放弃决定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神经症冲突使人痛苦的原因:它们难以识别,具有足够的破坏性。
为应对环境所采取的基本行动: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分别反映了焦虑的某一个元素:无助,敌意,孤立。三种倾向必定都会出现。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的区别在于这三种态度是否互相排斥。
它的动力核心就是三种态度之间的基本冲突,即“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患者一方面害怕自己出现分裂,另一方面又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功能,所以他便不顾一切地尝试处理冲突。尽管他可以制造出一种人为的平衡,但新的冲突不断产生,并不断要求采取进一步的补救措施。在这场追求整体性的斗争中,每一步都使神经症患者变得更加敌对,更加绝望,更加恐惧,更加疏远自己和他人。其结果便是,这些冲突造成的困难越来越多,真正的解决办法却越来越少。患者最终变得绝望,就试图在施虐行为中寻求补偿,而这反过来又增加了他的绝望,产生了新的冲突。
这些态度从人际关系渗透到整个人格中,最终不仅支配着患者与别人的关系,而且控制着他与自己和整个生活的关系。
冲突开始于我们与别人的关系,最终会影响我们的整个人格,这并不是偶然的。人际关系重要到能够塑造我们发展的品质,影响我们设定的目标,引导我们信仰的价值观。而所有这一切,反过来又会作用于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它们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
神经症的核心:由不相容的态度产生的冲突。神经症是人际关系紊乱的一种表现。
四种尝试¶
第一种尝试是掩盖某一部分冲突,并使其对立面占据主导地位。第二种尝试是“回避人”。我们现在对神经症孤僻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孤僻是基本冲突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对待别人的原始的矛盾态度;它同时也表现出处理冲突的意图,在自我和他人之间保持情感距离,使冲突停止运作。第三种尝试在性质上有很大不同。神经症患者没有“回避人”,而是回避他自己。他的整个现实自我在某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是不真实的,他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来取代真实自我。在这个理想化的形象中,相互冲突的部分得到了美化,冲突不再表现为冲突,而像是一个丰富人格中的各个方面。这一概念帮助我们澄清了许多迄今为止无法理解并因此无 法治疗的神经症问题。它也使得起初难以融合的两种神经症倾向各归其位。现在看来,对完美的需求似乎就是患者为了达到这个理想化形象而做出的努力;而对被赞美的渴求可以看作患者需要外界肯定他和他的理想化形象是一致的。从逻辑上讲,这种形象与现实的差距越大,患者的需求就越难以满足。在所有处理冲突的尝试中,这种理想化的形象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对整个人格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反过来,它又产生了新的内心裂痕,因此需要进一步的修补。第四种尝试主要是为了消除这一裂痕,它也顺带消除了其他的冲突。通过我所称作的“外化作用”,患者在自我之外所发生的事件中体验他的内心活动。如果说理想化形象意味着与真实自我只有一步之遥,那么外化作用则代表了与真实自我的彻底叛离。它再次制造了新的冲突,或者更确切地说,大大增强了原有的冲突,即自我和外界之间的冲突。
回避人¶
首先要意识到神经症性质的孤僻和儒家思想中的的独处的区别。只有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无法忍受的紧张,独处变成主要的逃避手段时,独处才是神经症孤僻的表现。
严重孤僻的人的表现:对别人的普遍疏远;与自我的疏远,对情感体验的麻木,对自己是谁,对自己的爱,恨,欲望,希望,恐惧,怨恨,信仰的不确定;他们内心需要与自己,与别人保持情感距离。
他们对自己都持“旁观者”态度,一如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们往往是自己内心活动的出色观察员。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他们经常对梦中的象征表现出惊人的理解力。
孤僻型患者的需要:
-
主要需求:不参与。表现的特征为对独立的需要。能做的事情不能做的事情都倾向于自己独立完成,永远不对任何人和事产生强烈的依恋以至其不可或缺。
-
其它需要:保护自己隐私;
优越感,孤僻和优越的联系在于->如果不是真的特别强大和足智多谋,或者感觉自己出类拔萃,恐怕没有人能够忍受孤立。
孤僻者对优越感需求的独特性在于他讨厌竞争,不愿意付出努力去超越别人;另一种表现为他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拒不接受任何外来因素。
我认为这两点是我15岁开始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too young too naive,少时自我没有太多内容,更多的只是一些浅显的概念。而由于对外在陌生环境的惧怕和无所适从,以及对这种不适应的掩饰逐步影响到人际关系。
当孤僻型患者的优越感被暂时粉碎时,无论是因为具体的失败还是内心冲突的加剧,他都无法再去忍受孤独,而会疯狂地寻求关爱和保护。这种动荡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会经常出现。在他十几岁或二十出头的时候,他可能有过一些不冷不热的友谊,但总体上过着相对孤立的生活,感觉自由自在。他经常幻想未来,自己会成就非凡的事业。但后来,这些梦想在现实的岩石上摔得粉碎。尽管在高中时,他无可争辩的是第一名,但在大学,他遇到了激烈的竞争并被击败。他的第一次恋爱也失败了。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意识到自己的梦想是难以实现的。然后,孤独离群变得令他难以忍受;在某种强迫性力量的驱动下,他开始渴求亲密关系、性关系以及婚姻。只要有人爱他,他宁愿卑躬屈膝。
我认为自己确实存在与别人保持情感距离,以避免冲突或更加亲密;也确实希望尽可能单凭理性解决问题。可我不认为这种状态是不可改变的,最多只是在现在这一人生阶段持续着,也有可能因为某人或某事改变。不过这应该也属于作者对孤僻症患者有固有的情感倾向的范畴。作者说的孤僻者对独立有歇斯底里的态度,为此可做出任何牺牲,可以抛弃全部外在利益和内在价值。我对独立没有到这一极端的程度,独立和依赖在我看来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需要因人(所对待的人)而宜。
Update: 这段话即使是现在看也仍然很令人警醒。虽然我应该不是孤僻者,也没有优越感🙂️。
孤僻型患者的情感生活并不像其他类型那样遵循严格的模式。这一类型的个体差异较大,主要是因为不同于其他两种类型有着积极的目标——顺从型追求喜欢、亲密和爱,攻击型追求生存、控制和成功——而孤僻型的目标是消极的:他不想参与其中,不需要任何人,不允许别人干涉或影响他。他们的情感状态依赖于在消极框架下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欲望,而且只会形成少量固有的倾向。
每种态度都有积极价值。但在神经症的结构中出现并运作时,他们会变得相互排斥。
作为众多创造虚假和谐的神经症方式之一,这是一种通过逃避来处理冲突的尝试。但这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因为患者亲近、控制、利用和超越别人的强迫性需求仍然存在,在思维瘫痪之前,他将持续受其骚扰。最后,只要相互矛盾的价值观继续存在,他就永远不能实现真正的内心平静和自由。
外化作用:通过把问题外化而忽略内心冲突的存在,无法把自己想象成个人生活中的积极推动者。患者与自我的疏远加剧了个人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
虚假和谐:拆东墙补西墙。除非最初导致困难的条件被彻底改变否则就是无效的。
围绕基本冲突这一核心建立起来的防御机制:称为防护性结构。每种神经症都形成了一套防御系统,包含上述形式,活跃程度不同。
未解决冲突的后果¶
恐惧¶
通过压抑、理想化和外化的过程,患者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自我;即使还没有真的变成影子,但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无足轻重、毫无内涵的影子。 与此同时,他对别人的需要和恐惧,不仅使他们更加令人生畏,而且更加不可或缺。
当时浑浑噩噩地白天睡觉,晚上刷剧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面对周围环境的评价,索性采取了漠视的态度。印象比较深的场景时上课睡觉,当时应该在讲卷子我没写,然后被老师抓到了作为反面典型,顺便再评论了一下我之后的人生就只能这样了。
这样做的后果是,患者过度看重别人对他的评价,而自我评价则变得无关紧要。这使得别人的意见对他具有一种压倒性的力量。
虽然尚未到这种程度,但是这样的后果也足够惊骇了。
一般来说,这种恐惧的后果就是使神经症患者远离别人,并对别人产生敌意。更重要的是,这种恐惧使受其折磨的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他们不敢对别人抱有期望,也不敢为自己设定远大理想。他们不敢接近那些看起来比自己优秀的人;他们不敢发表意见,即使自己可能很有见解;他们不敢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即使自己拥有这种能力;他们不敢让自己具有吸引力,不敢试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不敢寻求更好的职位,等等。即使有时他们在这些方面跃跃欲试,但想到被人嘲笑的场景便望而却步,退回到自己的矜持和自尊中寻求慰藉。
我想要:
如果我们想要最终获得人格的整合,就必须把自己暴露在恐惧面前,所以它们也是我们直面自己所遇到的障碍。它们如同炼狱,我们必须在那里徘徊,最后才能得到救赎。
人格萎缩¶
压抑的部分基本冲突造成了个人精力的部分消耗。
造成的主要困扰有:犹豫不决;普遍的效率低下(开车的同时踩刹车);普遍的惰性。
未解决的神经症冲突所浪费的精力是无法估量的。
神经症患者可能认为,必须不懈地努力这一事实让他感到羞辱,这无异于表示他不是他的理想化形象;一想到要付出世俗的努力,他宁愿什么也不做,整天在幻想中大展拳脚。自卑的折磨伴随着理想化形象,剥夺了他的自信,让他觉得自己做不了任何有价值的事,从而把所有的动力和乐趣都埋在流沙里。
理想
我断言他并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理想,意思是说这些理想对他的生活并没有约束力。当理想很容易实现或很有用的时候,他就会付诸行动,一旦时过境迁,他便束之高阁。而对认真对待理想的人来说,这种情况是很难想象的。如果这些理想是真实的,他们不可能轻易将其抛到一边。
责任
我们说的承担责任,是指能够为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挺身而出,而且当我们的行动或决定被证明是错误时,能够承担后果。
绝望¶
注解说绝望来自于无法成为自己。我的程度应该没有这么深,丧是肯定的,但只有某些时刻才会有这样的感觉。15-16时存在某种理想化形象,不过就算是那个时候也是极其浅显的认知,衍生了很多无谓的幻想。不过我认为这种情况很难避免,由于对环境的不够完全的认知,个人又丢失了基本的行动力,停停走走,直到这个状态彻底不能维持下去。
不仅如此,日常生活中的小意外在他头脑中都犹如大难临头。任何微小的失败都可能使他陷入抑郁,因为这证明了他毫无价值——即使失败是由不可控的因素造成的。任何无伤大雅的批评都可能使他忧心忡忡或前思后想,如此等等。结果,他比一般人更不快乐、 更不满意,这当然是庸人自扰。
绝望者的态度
生命是一种永恒的负担,他们见怪不怪,也没有什么抱怨。但是,他们的情绪永远都处于低谷的状态。
他一直处于自己极不满意的情境中,或许只要付出一点努力,拿出一点积极性,这种状况就可以得到改善。但是,他可能因为绝望而完全瘫痪,对他而言,正常的困难似乎都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从对待绝望态度到对待神经症态度:
绝望由内心冲突引起。这种境况十分困难,但真正使事情变得绝望的是患者态度。
假如提供建议的是一 位优秀的分析师,他会说:“当然,这种境况十分困难。但真正使事情变得绝望的是你们自己的态度。如果你们考虑改变自己对生活的要求,就不会再感到绝望了。
我认为神经症的强迫性倾向并非出自本能,而是来自人际关系的紊乱;当患者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时,这些倾向是可以改变的,发源于此的冲突也可以真正得到解决。
尽管每次遇到问题都必须从头处理,但只要患者认识到他真的可以改变,绝望对他的控制就会有所松动,他的动力也会随之增强。在分析开始时,这种动力可能仅限于他希望摆脱最令人不安的症状;但是,当患者越来越意识到他的枷锁,尝到了自由的滋味时,他的动力就会越来越强。